首 页   通知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稿件处理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与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 出版:当代教师与教研杂志社

社   长:李 超
主   编:吴建明
副 主 编:赵 鹏  何 捷
法律 顾问:王建军  刘海林
编辑部主任:杨光乾
编   委:陈永进 赵 鹏 马素伟

      马海林 胡 强 刘 颖

      李 涛 陈 娇 王志飞

      王 宁 钱 杰 甄子文
责任 编辑:肖 杰
封面 设计:黄晓雨
激光 照排:李 蒙
英文 编辑:方 波
国内统一刊号:CN62—137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1568—8367
通讯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02200- 36信箱
联系 电话:010-52489672
邮   编:102200
E - mail:ddjsyjy@126.com
网   址:www.ddjsyjy.com
定   价:12元/期

科教论坛 高教研究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
阅读与写作 音体美研究
教学科研 管理纵横
教学理论与实践 职教幼教
教育体制探讨 基础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课改实践
您是如何知道本网站的?
  
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
网络实名
各大教育论坛
友情链接
朋友介绍
其它
  教育论文
首页 > 刊社动态 > 教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包国刚
关键词:敢于创新  课堂氛围  民主意识  自主探索  创新意识  潜移默化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难,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害怕中无法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敢问,不敢讲中泯灭,要改变这样状况教师必须营
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畏惧的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如教师提供给学生“2、4、6、8、9、10”六个数,要求学生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数,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在个体学习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往往已能找到“9是唯一的奇数”就满足了,但是在群体的学习氛围中就能听到学生的见解,“10是唯一的两位数”“2是唯一的质数”“4是最小的和数”等等在这里创新意识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创见得以展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  松愉悦的氛围,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态度,也促进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从而推动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二、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智慧能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扩展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和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师云亦云,力求求异中创新。例如:“100千克花生出油15千克,520千克这样的花生出油多少千克?”学生可以先求出每千克花生出油多少,再求出520千克花生出油多少,也可以先求出1千克油要用多少千克花生,再求出520千克花生能出多少油。还可以先求出花生的出油量,还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的倍比,还可以……显然正是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多角度思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每节课都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可以稳步地培养出来的。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背景出发的,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厘米、8厘米、7厘米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各边对齐),学生非常轻松自如的各自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厘米、4厘米、5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
  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哪?”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行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教师只是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上三种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单一的思维变得多元化,使学生零散、呆板的见解变得系统灵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富有创造力。
 
 
 
 

版权所有:当代教师与教研杂志  来稿请寄: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02200—36信箱 当代教师与教研编辑委员会(收)
查询电话:010-52489672(兼传真)     投稿邮箱:ddjsy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