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稿件处理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与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 出版:当代教师与教研杂志社

社   长:李 超
主   编:吴建明
副 主 编:赵 鹏  何 捷
法律 顾问:王建军  刘海林
编辑部主任:杨光乾
编   委:陈永进 赵 鹏 马素伟

      马海林 胡 强 刘 颖

      李 涛 陈 娇 王志飞

      王 宁 钱 杰 甄子文
责任 编辑:肖 杰
封面 设计:黄晓雨
激光 照排:李 蒙
英文 编辑:方 波
国内统一刊号:CN62—137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1568—8367
通讯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02200- 36信箱
联系 电话:010-52489672
邮   编:102200
E - mail:ddjsyjy@126.com
网   址:www.ddjsyjy.com
定   价:12元/期

科教论坛 高教研究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
阅读与写作 音体美研究
教学科研 管理纵横
教学理论与实践 职教幼教
教育体制探讨 基础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课改实践
您是如何知道本网站的?
  
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
网络实名
各大教育论坛
友情链接
朋友介绍
其它
  教育论文
首页 > 刊社动态 > 教育论文 
 
 
浅谈《品德与生活》
 
                                                           浅谈《品德与生活》
                                                              张海英
关键词: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素质教育以“德”为本。但传统的品德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变化,使学生学到的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汽泡。《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种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全面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页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色。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谈点自己的感悟。
 
一、  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二、  教学环境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新课程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 。要求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也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讨论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然的。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从发生在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的感人故事,来想想自己家人曾经为“我”做过什么?这一下大大启发了学生,教室忽然变得很热闹了,大家都争相发言,还有的甚至说出了感谢家人的话。要学会表达对家人关爱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本是第二课时的目标,但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自己生活中的事,太真实了,所以孩子们也有感而发,也真正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想找机会感激父母的培育。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那么的自然,也正是这门课程的生活性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
三、品德教学内容整合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课并不是一门纯粹德育教育的课。在这门学科中到处弥漫着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气息。尤其是与自然科学以及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内容丰富而且极富童趣。既有突出品德教育的课程,例如:《我的家人》、《我和小伙伴》;又有突出科学探究的课程,例如:《春天来了》、《风儿吹呀吹》;既有体现自我的课程,例如:《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又有表现集体生活的内容,例如:《新朋友新伙伴》等等。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仅是“道德人”,更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科学人”。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开放”这一特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这种广博的教学内容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总之,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版权所有:当代教师与教研杂志  来稿请寄: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02200—36信箱 当代教师与教研编辑委员会(收)
查询电话:010-52489672(兼传真)     投稿邮箱:ddjsy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