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贺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君玉
摘要:聋生由于听力受损,导致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严重障碍。数学应用题直接击中了聋生的弱点。他们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应用题就有畏难的情绪,不愿认真读题,审题,“一味地模仿”。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要善于引导,设计的应用题应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富有趣味性、有层次性,充分激发聋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从而提高聋生分析应用题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聋生、应用题、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数学应用题在聋校义务教育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用题教学是综合应用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知识为一体,并能灵活应用的教学。聋生由于听力受损,导致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严重障碍。数学应用题直接击中了聋生的弱点。聋生面对枯燥、纯文字的应用题就产生畏难的情绪。难读懂题目,难理解,无从下手,提不起兴趣是存在的常见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对聋生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本文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几点可行的教学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
聋生本身存在着语言障碍和理解障碍,很多聋生对应用题都有一种畏难的情绪,他们一看到应用题就觉的头痛,不愿意认真读题、审题,常常是读一遍题目下来,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随便列个算式来解答。
1.2学生“一味地模仿”
因为聋生读题难、理解难,他们才会“依样画葫芦”,一味的模仿。如例题是这样的:小雨买了15个棒棒糖,月月买了5个棒棒糖,小雨比月月多买多少个棒棒糖?用15-5=10个,练习出现了这样的题:小军有5个雪梨,小李有15雪梨,小李比小军多多少个雪梨?很多聋生就会这样写5-15=10个。
1.3教师设计的应用题缺乏“层次性”
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锅端”,全部一个层次。不注重个体差异,只是拿来教材就上,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1.4教师设计的应用题不贴近聋生生活实际,缺乏生动感
聋校新课标2016年才出台,2018年正式出版,正式使用新教材。之前一直使用的是1997年出版的老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教师已经习惯了旧的教材、旧的教学模式,一时还不能完全脱离落后的教学观念,所以在设计应用题时往往会忽略是否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是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是否能激起聋生足够的兴趣。
2、教学策略
2.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教学中,要求聋生先认真读题,提示聋生,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请你说一说,或划一划关键字,找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关系,确定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例:1.有25个香蕉,15个梨,香蕉比梨多多少个?先读题,说一说已知有香蕉25个,梨15个,所求问题是香蕉比梨多多少个?再分析数量关系:香蕉多,梨少,用香蕉的个数减去梨的个数。聋生对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的问题常常弄不清楚,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强调谁多,谁少,这样聋生才容易理解,才懂得用多的减去少的。又如:2.小蕾家距离学校1公里,他天天上学、放学都走2个来回,他一天共走多少公里?在读题目时让学生划一划“2个来回”。分析数量关系:这里的2个来回就是走了4次,一次走的路程(1公里)×走的次数(4次)=一共走的路程(4公里)。
2.2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数学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通常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要使聋生易于理解,就尽量把抽象变直观、变具体、变形象。如教学加法、减法和乘法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或实物数一数、摆一摆。聋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表象,感知题目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借助表格、线段图、情境图和漫画等等简单、直观的方法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例:1、我校食堂一周要煮410斤大米,其中周末每天要煮30斤,剩下的5天煮完,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要煮多少斤大米?这道题聋生纯粹看文字很难理解,如果用线段图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如下图示),
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掌握数量关系,学生就容易解答了。
2、花店里有10盆玫瑰花,月季花比玫瑰花少4盆,月季花有多少盆?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出来,数量关系一下就变明朗了。
2.3设计的应用题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学乘减应用题时,我给A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题目是:老师口袋里有100块钱,买了5盒彩色笔,每盒12块钱,还剩多少钱?给B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题目是:老师口袋里有100块钱,买了5盒彩色笔,每盒12块钱,一共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给C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题目是:老师口袋里有100块钱,买了5盒彩色笔,每盒12块钱,一共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并给C层次的学生配上示意图。这样设计的题目适合每个聋生,能点燃每个聋生思维的火花,让每个聋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从而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拥抱生活,趣味教学
2.4.1创设情景,进行教学。
创设优质的现实情境,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逼真的各种情境,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激发解题的兴趣。例,元旦晚会,台上站了两排男演员和三排女演员,每排男演员6人,每排女演员5人,台上一共有多少个演员?这道题可以创设元旦晚会的情境:五颜六色的彩带,日光灯披红挂绿,各色大小不一的气球,充满着辞旧迎新的节日喜庆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快速进入解题思路,然后,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 师:两排男演员有多少人? 生:2×6=12人,两排男演员有12人。
师:三排女演员有多少人?
生:3×5=15人,三排女演员有15人。
师:两排男演员和三排女演员共多少人?
生:12+15=27人,两排男演员和三排女演员共27人。
在情境中教师一步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在一次次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2.4.2走出教室,亲近自然
聋生平时的所见所闻受到限制,所以他们的社会经验少,知识量少,空间想象力有限。有些应用题我们在课堂上讲一百遍,还不如让聋生走出教室,亲自体验一次。
例: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应用题时,学生在课堂上单凭教师讲是很难理解这几个概念的。但是把他们带到操场上,在现场标出从跑道的这头到另一头的距离是200米即为路程,请一位同学从这头跑到那头,看看用了多少秒即为时间,一秒跑了多少米即为速度。
聋生通过现场的跑和看,很容易就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及关系了,印象还特别深刻。之后一看到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应用题他们就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快速、有效的解答。这样的教学,走出教室,亲自实践,充分体验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快感,既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4.3把题目编成孩子喜欢的小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聋生单靠视觉接受新鲜事物,单一的视觉功能容易疲劳。故事能有效延长聋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提高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把14个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题目枯燥,激不起聋生的兴趣。把题目编成小故事:“中秋之夜,白雪公主把14个月饼平均分给7个小矮人,请大家想一想,每个小矮人分得多少个月饼?聋生喜欢听,乐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又如在教学分数加法的应用题中,我把题目改编成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如:八戒把西瓜分成了8份,本想每人吃两份。但是猪八戒很快就把自己的那两份吃完了,由于吃得太快,还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猪八戒又问悟空,说:再给一份我吃吧,结果猪八戒又吃了一份,请大家算一算猪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把题目编成故事,学生爱听,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4.4 把题目编成笑话
风趣、幽默的笑话能激起聋生学习的兴趣,在兴奋、快乐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正负数的加减应用题:小军从家出发去东面的超市买东西,由于边走边玩手机,结果往西走了500米才发现方向错误,再改往东走了700米才走到超市,小军家离超市有多远?(往东为正,往西为负)。又如:老师问小明:假如我给班上买3个篮球,第二天又给班上买5个篮球,班上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小明:一共有九个。老师:九个?小明:老师,我们班本来就有一个啊。这时全班同学们呵呵大笑,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纯文字的应用题教学,聋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甚至无从下手。但是应用题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常常是周围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教会聋生认真审题,变抽象为直观、具体、形象。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不断激发聋生的求知欲,让聋生体验成功解题的快乐。聋生就会慢慢喜欢上应用题。从而提高聋生分析应用题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李亚男 《小学数学教学攻略大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ISBN 978-7-5602-6189-8
|